close

[ 蒙特梭利 Montessori 教育法]:

當Google的創辦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裡、佩奇 (Larry Page) 在電視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史丹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它是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特梭利教育』的環境學習方式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方式賦予了他们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DSC_0105.jpeg

蒙特梭利,打從小子前年準備要上幼稚園時,當時我人在高雄就很有興趣的一種教育方式。後來,種種因素:如這類學校離娘家太遠、娘家媽媽不清楚這樣的教育理念..等 後來作罷,改念一般的雙語學校。 ( 那時後的小子正準備先托給娘家媽媽照顧,我們則在台北生意正起步。 )

DSC_0123.jpegDSC_0161.jpeg

時間拉回幾年前,專注過TVBS-N的兩集專題報導:(點進去有原始連結)

【發現芬蘭競爭力】台灣國旗 列芬蘭小學數學教材 

芬蘭這個班級,這個班正在上數學,學生只有3、4個,這有點像台灣的課後輔導,因為這些學生在正規課跟不上進度,老師依照他們的程度一對一,再教一次,「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是芬蘭教育的基本理念。芬蘭小學校長:「我們試著照顧每一個小孩,希望讓每個小孩都可以發揮學習的極限。」

 『芬蘭驚艷』作者吳祥輝:「他透過一個數學題目,他已經讓他的小孩子國小三年級的小孩子,他已經接觸到世界。」  

【就是要快樂】快樂化身競爭力 看丹麥的教育

丹麥人的快樂,舉世聞名,不過要「同時快樂,又要不至於太過於享樂,而保有競爭力」,這個秘訣就來自教育。

丹麥的學生試著想成為詩人、畫家,但同時也不放棄音樂,他們覺得這才是人生;不需要急著找工作或上大學,丹麥學生喜歡慢慢尋找屬於自己的個性,然後才快樂的去工作,他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該念大學、因為人生課題的追尋,他們個個都是博士。

DSC_0099.jpeg

因為這兩集的專題報導,我又延伸閱讀了幾本探討芬蘭與丹麥的教育書籍: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 』  作者蕭富元 / 出版社天下雜誌

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絕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以培育師資聞名的約瓦斯其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長瓦里亞維(Jouni Valijarvi)直言,芬蘭十五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可以創造最大的國家利益,「我們承擔不起放棄任何一個人。」 

且慢!學得快的人要怎麼辦?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 

對此,五年前嫁到芬蘭、目前正攻讀教育博士的張家倩感受頗深。她曾到芬蘭的中小學實習,芬蘭學校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甚至有點沈悶;但是,看得愈多她就愈體會到,這就是芬蘭教育「平凡中見實力」的特質,老師上課總是花最多時間在「把慢的人教會」。 

「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不會,」張家倩觀察,芬蘭老師沒有趕進度的壓力,即使她在大學學芬蘭語,講師也總是要等全部人都學會,才繼續教新的課程。 

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二十八歲、在赫爾辛基大學任職的海蒂回憶,她念中小學時數學很好,但老師從來不會公開說她功課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幾本進階數學讓她自己看
 
 
DSC_0088.jpeg
 

『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 作者:陳之華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
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卻可能因為基本理念和出發點不同,而產生了截然不同兩種結果:「快樂」與「痛苦」!看似既不嚴謹、又不嚴格,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法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學得快樂自在!

不求躁進、不講形式、以「人本」為出發點
在芬蘭,每個孩子和你我身邊的孩子一樣,純真、青澀、懵懂,但在課堂上的他們,熱愛學習、喜歡發問,下課之後,喜愛閱讀、思考,在班級裡成績都一樣好,出了社會,仍一直保有主動學習的自發式熱情。

馬拉松教育
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場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只有一開始的衝勁,而是要擁有終身學習的動力及習慣。

不做不公平的較勁
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改進,考試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帶來挫折,和成為數落他人落後、不長進的工具。只是讓孩子和老師共同瞭解學生對於這門科目的認識到哪裡了,提供日後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

不凸顯資優學生
善加鼓勵、運用資質優異的學生來幫助一般或落後的學生,也使資優生瞭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僅不會影響資優生的學習,反而有助於群體社會的平等發展。

多問「為什麼」
鼓勵孩子多問、多瞭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反覆訓練,更從不教導孩子們任何快速成功的訣竅。

讓孩子獨立自主
信任、尊重孩子,在教學中賦予孩童責任,讓他們有獨立發揮的空間。教育孩子能獨立思考,孩子自然能在不同地方與時間,展現出自我學習的能力,無止盡的自我發展。

老師都一樣的好,不用評比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讓老師自己找到生涯規劃的真諦,找到自我成長,對自我期許的鼓勵。

教育不是大量製造!老師,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如何善待學生,怎樣教導才對學生最有益處,從來不是為了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或搶第一。

量身訂做的教育
照顧弱勢,讓個別能力不足的新生代受到更多輔育,把立足點不平等所衍生的教育與社會不公平現象降到最低。關懷移民孩子,提供所有孩子一個相對「公平」的受教機會與求知權利。將移民或弱勢社群,努力轉化為社會安定與發展的中堅力量一部分。

DSC_0115.jpegDSC_0127.jpeg

沈浸在優良的北歐教育環境許久後... 心裡的憧憬,開始擴張無限大~~ 開放的、明亮的空間,開闊的、奔放的教育理念... 也開始上網及至書局找尋關於此類的教育理念在台灣哪裡有類似的方式及學校。

接下來得到的資訊即是:蒙特梭利,一個以人本為主,注重品格教育以及能夠激起自主求知精神的啟發式教學方式。


先拉回來想想兩次的雙語傳統"大"學校經驗,卻是非常兩極。

在高雄的第一次,我只能說碰到了個真的好的老師,有耐性、能溝通、對孩子聊若指掌!而高雄要找到大空間的學校,也其實不是太難的事情,開闊的草原加上好老師,說真的那時後雖然我們無法跟小子一起在高雄、天天一起感受那第一次的受教育的過程,但卻是非常安心又放寬心。

而這次在台北,上一篇:{{失格幼稚園}} 讓我快抓狂的尋校經驗 已經是道盡我的心酸... 但真的慶幸的是,小子只報名這短短一個月的暑期班。

如此觸礁的經驗過後,也讓我去想起當時對教育的想法,還有找回對教育的堅持:不一定要是雙語、不一定要是多知名或高級,一定要有想法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是以品格教育為優先的教育。接下來,腦海裡想到的就是「蒙特梭利」。

DSC_0083.jpeg

在台北標榜著"蒙特梭利"的幼稚園真的很多! 每每經過,我只有一個感想:怎麼都是小小的、密閉式空間?? << 因為這樣我才會在上次的尋校過程還是選擇傳統的大學校。然而有了廣大的空間,卻遺漏了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好像也是本末導致。

DSC_0149.jpegDSC_0181.jpeg

 

索性,我開始一一的去拜訪及瞭解那些標榜著「蒙特梭利」的幼稚園,接下來發現,大多數擁有的教具絕對是一應俱全,而且還幾乎都盡相同。幾次拜訪我竟然感受到,有些幼稚園雖然如此標榜著理念,而裡面的幼教師(或是主任/園長)卻不是如此的...能夠完整傳達如此特殊的教學模式,反倒令我感到憂心,會不會屆時"蒙特梭利"只淪為"口號"..?? 如果無法正確的、完整的向我解說,那是不是在後續落實的部份也會變成「四不像蒙特梭利」??

DSC_0140.jpeg

我必須得承認,上次的經驗過後,我對於幼稚園一切的敏感度暴增,也可以說是變得有點"敏感",

所以上從園長/主任至帶班老師/行政人員,只要察覺任何一個崗位有鬆散,心裡面就會直接舉牌:打X!!~ 

DSC_0161.jpegDSC_0158.jpeg

你問我接下來呢? 呵呵~ 你覺得呢?^^

終於找到一間適合的學校啊!! 心裡的大石頭也終於是落下了!!  在我跟老公九月份出國之後,小子十月份就能接回來到新學校報到囉!!

當然,這不是結束,是個開始。

因為蒙特梭利更重要的理念,就是學校與家庭都要配合。要學習的還很多,但我相信是個好的起始,就跟孩子一起努力吧~!!

DSC_0134.jpeg

文後:

關於蒙特梭利的詳細資料,我這篇不再詳述,因為網路上可以查到非常多資訊。

但請切記,自身一定要親身拜訪、多次拜訪去深入瞭解,因為我必須要很中肯的說,市面上掛羊頭而賣狗肉的學校的確存在,

也或許是一知半解就靠此理念辦校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多比較多打聽還是必要的。


2012.11.27 補充:

在這,懇請如果對本文很有感觸的爸媽、很想發問的你們諒解,請別提問我們孩子的學校..

因為這段時間PO文之後,發生不少情況,令本人不願也不便提供學校名稱囉... 

再次請大家體諒,謝謝!







arrow
arrow

    鍾太寶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