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一篇篇關教育的好文轟炸著FB的版面,我花了些時間,每篇都詳細的閱覽了,

閱覽後,連同底下的父母親的發言,我也好奇的逐一逐一的檢閱.. 方向雖然不同,但愛孩子的心都相同。

R0000551 拷貝

『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 陳安儀:不為考試而讀書,我決定離開!

 

雖然我沒什麼高人一等的教育論述觀點,但身為小一新生家長的心情,我倒可以聊聊~

這前提是,我孩子一波多折的幼稚園生涯..

{{失格幼稚園}} 讓我快抓狂的尋校經驗.. 

{{蒙特梭利}} 值得花一個屁股酸的時間去瞭解的教育方式.. 

 

我家孩子的幼稚園階段,是我們夫妻倆毅然決然放棄受薪階級進而創業的波折時光,

從南到北、從北又回到南,三歲之後,從中班才開始就讀的孩子,竟然前後換了五個學校。

其中接觸最久的,莫過於我著墨過的「蒙特梭利」教育體系,其他皆是中大型的雙語幼兒園..

 

五個學校,代表著我們奮鬥的近程,當中,有與孩子分離的半年一年間,箇中苦滋味可想像。

為何分離?因為創業,為何創業?因為生活,生活為何?為了美好的將來不斷努力,

何謂美好?人人心中各有願景,暫且不用多說。

問我後不後悔因為創業與孩子分離的時光,我會笑答:人生不短也不長,不都只是過程?

人生如果老是想著"當初",或是"悔不當初",我倒想問你到底有沒有抬頭看過前方的路?

再談,話題扯遠了..

 

孩子跟著父母,跟著父母的選擇、發展與不同的生活態度、人生態度,

直到孩子茁壯成為一株獨立的秧苗,那些過程成為養分,隨著他的根莖脈,開出不同的花,結出不同的果。

這當中有人會選擇非一般教育體系的方式,就像是有機農法栽培跟一般農務栽種,

這當中有人會花費鉅資報名精英補教,雙語、技藝,無不加強,就像下重本找特殊肥料施種。

最終,孩子是人,不是植物,你照書照專家養出來的花可能真的盛開,但孩子不一定會如你想像結果..

 

我孩子在蒙特梭利幼兒園體系學習的時光最長,也最快樂,

他喜歡畫畫,非常有天份的畫著,他喜歡數學,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讓他更快樂著,

但他不喜歡的呢?都在上小學這階段開始成了莫大的負擔。

 

小學前的半年,我剛從紐約回到台灣的沒多久,

我的好友夫妻決定一家從台北島內移民到宜蘭,出發前,她與我深聊了幾通電話,

大規模的島內移民計畫來源,其實如同陳安儀小姐的文章一般,都是為了宜蘭的人文中小學而去,

我懂她的選擇,也很理解她與先生共同的決定,更是相信她們在宜蘭一定能過的舒適安好。

 

我們夫妻呢?

在聽到自身好友的毅然決定之後,我查了查人文學校的資料,比對了一下之前收集的森林小學資訊..

某個晚上,我正整理著紐約行的照片,眼裡看著那趟紐約的收穫,心裡仍因為紐約給予的太多澎湃不已,

回頭,老公關了電視,坐在我桌前,我們深聊了許久,最後決定,讓孩子依照戶籍分配到一般小學吧!

 

夜裡的深聊,我們想起這些創業的日子,那些苦、那些甘,聊起孩子不在身旁的日子,想念他是一定,

但他在南部與我爸媽相處的時光,應該也會是這孩子一輩子難忘的好時光..

我們老是覺得要幫孩子設想、計畫,其實有時候是否忘了設身處地這回事,真的瞭解孩子的快樂嗎?

創業前期,說不上顛沛流離但也是居無定所,靠著老公姊姊的幫忙,我們窩在姊姊店裡的小房間生活了許久,

然後搬家、搬家、不斷的搬家,直至目前,我們光是在台北已經搬了五次 ( 兩人共同人生總計十ㄧ次 ),

每當孩子說到"舊家",也說不清是台北、高雄哪間舊家?

 

再聊起這些創業日子碰到的客人,我們總是很難忘懷,

常常在客人家安裝完,客人總會貼心的準備小點與我們閒聊,談的廣泛,不乏深入家中的話題,

只要提及到孩子的教育、教養問題,總是許多傷心帶些無奈,我們對於他們就像個突來的抒發管道..

有人家裡在市場賣菜賣魚,孩子乖巧,收拾打掃每一樣都不用大人煩惱。

有人家裡是矽谷知名廠商,女孩兒極有氣質、教養不凡,對談間像是飄出花香。

有人家裡父親是知名的大醫生,兒子早熟,對談間像是提早當了家裡的大人,多了市儈少了童心。

有人家裡父母皆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孩子功課表現不佳,父母想盡辦法送出國卻也衍生一堆煩惱。

有人家裡母親是藝術家,女孩從小鋼琴、繪畫教育沒間斷,但聽父親說常常因為練習不佳在房裡大哭。

有人家裡是做大事業,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是一流私校,父母親對於學校的看法,就是有錢說話就大聲。

有人家裡且稱上小康,孩子咬牙送私校,媽媽轉頭跟我說,女兒正為了沒買到提著香奈兒包包出門逛街在嘔氣..

有人家裡從小把孩子送到森林小學,直升森林中學,當成長到沒有森林高中開始,男孩天天在家裡自閉崩潰..

 

或許別人家的聽著聽著,好像似沒什麼規律,但也歸納些許心得..

以我粗劣的文筆或許無法表達完全,但是對照小野先生那篇文章,或許正是概括那些種種選擇後的異常種種。

 

R0003350拷貝 

說回我家兒子,在進入一般小學後的種種,我真要說,媽媽比他還適應不良!

當然這包含我很難適應這麼早起的生活開始,還有每天功課裡那繞舌的ㄅㄆㄇ,最後就是一份「過動檢測表」!

是的,在開學第二個月,我收到老師的試探性詢問後,就是正式收到那份孩子的「過動檢測表」。

故事的前提是我家小子很容易在客堂上就自己起身走動,幾經規勸有效,但是開始有時候會放空表情,

故事中老師問過我孩子哪念的幼稚園,當我答蒙特梭利之後,老師豁然開朗的表情,讓我很困惑又很理解,

故事的結尾,在一個月後,我們家小子乖乖的檢測後,證明他沒有過動。

 

你問我生不生氣,我只是無奈,無奈這教育的僵化。

但老公卻很贊同,贊同應該讓孩子瞭解這社會一般體制下的規矩與規範。

 

我們夫妻,兩個在這問題的看法很不同,但互相瞭解、尊重,

所以我家小孩必須守秩序,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放空,但絕不可以在課堂上起身打擾到別人上課。

所以他不可以不學ㄅㄆㄇ,但可以理解他的討厭。

所以他可以不喜歡英文課,只要他很確定他喜歡數學、美術、體育就好。

 

--

文後,

我們最後的決定沒有源自於誰,只是架構在一個平凡生活中能夠接受的範圍。

我不知道他最後走上那條路,但,適天生存,順環境成長,聽自己的選擇,這或許就是我們最終希望給孩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鍾太寶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